快思慢想 心得 | 其實就是MBTI的N與S?

總結與痛點

我認為快思慢想是一本訓練多重思維的啟迪石。

抱歉,會太抽想嗎?我把它換成例子,也許您會更好理解。
舉一個《底層邏輯》提過的例子:A把B誘騙到忘了鎖門的工地,B摔死了,而工地為C所管轄。
這樣是算誰的錯呢?
重視法理與動機的法學家:A
重視集體利益的政治家:B
重視自身利益的商人:C

好像還是太抽象了,對吧,再換個日常點的例子:假設你在一家商店看到一件衣服和一條領帶的總價格是27元。衣服比領帶貴了20元。請問領帶的價格是多少元?
直覺思考的話,會覺得領帶是7元,因為衣服比領帶貴了20元,27除以2是13.5;不過領帶的價格其實是3.5元!

剛剛提到的”直覺思考”,就會牽涉到接下來所述,快思慢想的核心:兩種思考模式。

兩種思考模式-MBTI的N與S

MBTI字母

我認為快思慢想裡頭的概念,以MBTI而言會類似N與S。

什麼意思呢?N人習於關注直覺、抽象、整體;S人傾向探究細節。而追究細節往往比直覺更難做到,因為需要花費更多腦力。

直覺思考(快思)、分析與推理(慢想),兩者的結合是”反思與試驗”,意思是以快速的直覺判斷為基,通過反思和試驗,進一步確認,以驗證或調整最初的想法

確定使人安心-沒有人喜歡損失與風險

確定使人安心-沒有人喜歡損失與風險-雙手比讚

快思慢想還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:大家都喜歡”確定”的感覺;承擔風險?別開玩笑了吧。

舉個例子:有一條路,100機率得到10萬;另一條路,50機率得到10萬,40機率得到30萬,10機率一無所獲。
大部分人會選擇第一條路,因為確定會讓人產生安心感,”我確定自己有99的機率拿到10萬”,不過,選擇第二條路,才有機率產生最大的收益。

心理學常見偏誤-你以為你看見的是事實嗎?

一名男人坐在懸崖處遠眺風景,心想:你以為你看見的是事實嗎?

書中還舉例許多心理學常見偏誤,我覺得這點好有趣。

  • 促發效應:人會因為環境,例如聲音、圖像、情緒等,為最後決策產生變數。
    • 例如超市中,在牛奶旁置放麥片,就可能會促使顧客購買,即使這項消費不在原本預期中。
  • 回歸效應:好表現、壞表現在一段區間內會趨於平穩。
    • 例如一位高爾夫球手在一場比賽中表現出色,但接下來比賽中的表現可能會回歸到他的平均水平,而不是繼續維持非常出色的表現。
  • 錨定效應:人們容易受到另一先前事件,產生預期心理。
    • 例如商店打折時,商家可能會先標原價,再標出打折後的價格。這個100美元的錨點可能會影響消費者,認為50美元是一個好的價格。
  • 沉沒成本謬誤:人們被自己先前已投注的時間精力綁架,在不符合利益效比的情況下繼續損失。
    • 例如已經花大把時間、金錢學外語,即使發現自己對這門語言不感興趣或不得其領,仍堅持學習,只是覺得”自己之前已經投入很多”

如何訓練系統二

書中提到的概念有兩個,避免我們陷入直覺思考的誤區:

  • 下判斷前,先思考問題的條件是什麼?
  • 思考專家的技能能否被複製,是否在規律的環境被養成?

第一個概念影響我很深!對任何事件,如果條件不夠,就先別急著下結論,別輕易吹捧、踐踩他人,例如當網路媒體一面倒地罵某藝人時,會先思考:這件事成立的條件是什麼?他做了這個,所以會如何?我真的了解事情的全貌嗎?除了這件事以外,有沒有其他能夠被借鑑,以評價這個人品性的事蹟?

第二個概念讓我想起之前在104聽講座時,講者所說的話:「成功人士的成功並不一定能被複製,因為成功都和當時環境、機遇、自身專業與努力有關,換句話說,成功充滿不確定性。」
所以,當成功人士分享心路歷程,我現在更傾向運用系統二,推理、剖析成功者當時的環境、年代。把各種因素納入考量,避免落入複製貼上的成功公式謬誤。

關於成功人士,也許你也會想看看越工作越自由的作者Emily對工作與成功的定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