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財金字塔怎麼用?適合新手的資產配置法

想學理財卻不知道從哪開始?
本文帶你一次看懂理財金字塔四層級劃分:保護層、累積層、成長層、投機層,從風險承受度出發,建立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順序。

理財金字塔是什麼?為什麼你需要它?

理財金字塔是什麼?是一種以「風險」劃分,強調層級性的配置。 最下層是保障,越往上則收益與風險並舉。
理財金字塔最大的用意是提醒,警示:沒有基底,就別急著攀升。

它的概念和六罐子理財法類似,都在講「金流規劃」,但金字塔強調的更多是時序的合理性與風險的承接能力。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,能駕馭的資產強度完全不同。

你剛工作、剛租房、剛學會如何生活,這時若一股腦衝進高風險場域,
不只容易失手,更可能陷入一連串無法挽回的財務雪崩。

有些人會說:但不承擔風險,就一定沒有回報。
吐司編覺得,理財金字塔並非放棄承擔風險,而是選擇在有餘裕承擔時,擔負自己所能揹負的風險。
因為當你無法承受風險時,所有回報都只是誘餌。

理財金字塔四層級:怎麼做好資產配置?

理財金字塔
理財金字塔四層級

網上關於理財金字塔的層級劃分眾說紛紜,吐司編將其劃分為四大層級:保護層、累積層、成長層、投機層。

保護層|你不願觸碰,卻不能沒有的那一筆

最保守、最悄無聲息的奠基。

保護層顧名思義是大地之母般守護著你生活的那一層,很遺憾,不能用來實驗,也不能用於炫耀。
但它能在生活突然中斷時,讓你還有一點選擇權。
讓你不必為一場小病、一紙裁員通知而四處借貸。

保護層舉例:保險、預備金

常見如保險、緊急預備金。

許多人說緊急預備金要存十萬,吐司編覺得,與其用數字規範,不如自訂,因為每個人的支出與生活期待都不同。

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同樣大小的防波堤, 但你總要有一個。

累積層|沉潛型資產的緩慢成長

這一層有點像錢的孵化室。
你不太去動它,也不會天天想它, 但你知道它在,並且在你不留意的時候,緩緩壯大。

累積層舉例:定存、ETF

累積層常見如定期存款、儲蓄型保單、債券型基金,
這些都不會給你快速致富,但會給你持續、穩步的增長。

這層的重點從不是報酬率,而是時間與穩定的共謀關係

吐司編身邊的朋友大部分都很慶幸在20出頭就規劃「累積層」,幼教老師、律師、行銷人員,無一例外,每個人都覺得累積愈早開始,複利效益愈大。

成長層舉例|試探風險邊界的訓練場

這是吐司編目前所在的層級。

當你札穩底部,不再每月用罄生活費,就可開始思考:「剩下的呢?能否讓它變成更多?」

成長層給的不是穩定,而是可能性

成長層:股票、不動產

成長層常見如股票、不動產。

你可能發現自己無法承擔風險,例如吐司編的個性不太適合每天盯盤,等股市開獎的時刻超難熬。
也不是每次都成功,急劇起伏的成效,也要有顆夠大的心臟承接。

不過,成長層主要是圖一個「機會」,這些試錯成本都會成為未來判斷養分。

關於成長層,會建議在「有一定資產和風險耐受力後」才開始,不過,吐司編身邊的某些朋友則建議,投資愈年輕開始愈好,所以我認為這題沒有標準答案!最重要的是評估「風險發生後,我有沒有能力承擔?」一如理財金字塔的精神。

投機層|非必要,卻可存在的邊界遊戲

你可以把這裡當成資產的遊樂場。
大膽試探、小心求證。

投機層舉例:加密貨幣、短線交易

加密貨幣、槓桿工具、短線交易……

由於是「投機層」,風險高、回報也高,吐司編自己是不喜歡玩火,也不建議大家看到某個項目成效不錯,就把資產all in。
好吧,有點模糊?

我覺得可以這麼分類投機層的錢:這筆錢,如果全沒了,你會皺眉,但不會完全碎掉。(除了玻璃心患者以外,對,就是我。)

結語:用風險區分的理財策略

理財這件事,說到底不是「錢要去哪裡」,而是「你能不能承擔它如果不回來」。
金字塔的概念看起來簡單,底穩了,再往上。 可難的是,生活本來就不給你一次全部建好的機會。

有些人還沒來得及建立保護層,就先碰了成長層; 有人覺得自己準備好了,才發現承擔風險的不是錢,是焦慮。
所以理財金字塔不是要你照表操課, 而是提醒:你的資產配置,其實就是你怎麼理解風險與生活之間的關係。

不是所有錢都該變大,有些錢該沉著,有些該慢,有些就讓它留著。 這樣,才有空間想未來,才有本事慢慢長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目錄